Copyright ©2013-2017 杭州九狐科技有限公司 论文查重检测系统入口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9020991号-23.
中国的学术机构和大学常常等到媒体、被冤枉的人或举报人联系后才采取行动,而且他们最关注的是登上新闻头条的学术不端事件。 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可能非常有效。 2017 年,中国学者发表在《Tumor Biology》上的 107 篇论文因同行评审造假被撤回,调查工作在四个月内完成。
为了更好地描述关于中国学术界所存在的的学术不端行为状况,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对全球撤资数据以及已撤销的国家拨款和申请进行了研究,同时在网上对一些利益相关的中国研究人员进行了调查和访谈。 为什么中国的学术不端那么难管? 中国的学术不端之所以难以监管,「定义模糊」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学科背景、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学术不端的定义都是有分歧的。
学术不端行为的屡禁不止,说到底在于各界对学术道德的重要性程度认识不够,即使制定了各种制裁学术不端行为的法律、规章和制度,也难免在制度执行各环节打折扣。 其实,学术不端问题的解决,建立更加完备的法律制度是前提,也是较为容易实现的目标;但教学科研人员、学术共同体乃至社会各界真正建立起对学术道德的信仰,才是问题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鲜有采用刑事手段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案例。 例如,同样是学术造假、骗取巨额研究经费的行为,韩国黄禹锡案中的当事人不仅受到了行政处罚,而且受到了刑事制裁。 而我国“汉芯”造假案件的当事人仅受到了撤销行政职务、撤销相关荣誉、追回相应拨款和经费等处罚,并未承担任何刑事责任。